
古都洛阳配资头条网站
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
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
在时间长河中
都留下了如深海遗珠般的“宝物”
今天,洛洛就来讲讲
螺钿
"
本期文物里的生僻字
钿(diàn)
本期文物
是洛阳民俗博物馆内的
镶嵌螺钿木梳妆盒(清)
"
展开剩余68%螺钿(diàn)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镶嵌艺术瑰宝,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、花鸟、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,根据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。
螺钿的“钿”字,为镶嵌装饰之意。螺钿的原材料取自大自然,质朴中透出华丽,看上去十分“养眼”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漆器、家具、乐器、屏风、盒匣、盆碟、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。
螺钿起源于商代。20世纪80年代初,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,其中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,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。
至唐代,我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,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,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。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的唐墓曾发现螺钿漆背铜镜,铜镜背面以漆为地,用贝壳镶嵌制成画面图案,甚为精致典雅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清代,螺钿备受宫廷青睐。有资料显示,1771年(乾隆年间),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,就有“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”“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”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。
细节图
提起钿(diàn)字,不得不提的就是花钿,也叫花子、媚子,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。《续玄怪录》“定婚店”条讲,相州刺史王泰的女儿“眉间常帖一花子”就是一例。从出土的图像资料看,花子有十余种样子,如圆形、棱形、月形、牛角形等,颜色以红、绿、黄为主。
△图源:洛阳文保集团
现如今,洛阳本地的汉服店,将史书中的妆造完美复刻了出来。来洛阳,公主们可以贴花钿,着华服,凸显丽人的雍容姿态。一颦一笑,衣袂翩跹间,即可穿越千年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